[Australia] 一個人和相機在南半球旅行 - 歌劇院體驗阿伊達

DSC02920
從雪梨大橋上照歌劇院

坐著飛機,從墨爾本出發,兩個鐘頭不到的時間,彷彿就從濕冷的國度來到了陽光普照的向陽城市。這裡是雪梨,座落在湛藍港灣內,是號稱二十世紀最獨特的建築,雪梨歌劇院。在過去迎接新的一年的每個時刻,遊客們,戀人們相擁在港灣內,望著璀璨的煙火在以歌劇院作為前景的雪梨大橋前劃開寂靜夜空,綻放著新的一年的期許與希望。而我,也慕名來到這裡,為的不是那一年一次的悸動,卻是帶著朝聖的心情,想在這個狀似貝殼,造型前衛的歌劇院裡,好好的聆聽一次歌劇。

丹麥建築師約恩烏松 (Jørn Utzon) 所設計的雪梨歌劇院,其前衛時髦的造型在當時的歌劇院競賽中脫穎而出。只是,在畫出草圖之前,從未踏足雪梨的約恩,憑著幾個雪梨姑娘的印象,描繪勾勒出貝殼漸層的歌劇院結構。於是乎,領著二十世紀的時尚建築風球,雪梨歌劇院也像頂著時尚女帽的摩登女模,又或是敞開著合不攏的雙殼臥睡在港灣的蜆貝,無論是哪種想像,歌劇院都代表著雪梨人的驕傲,以及人文藝術的中心。

DSC02901
另一個角度的雪梨港灣和便利朗角 (Bennelong Point)上的歌劇院
DSC02532
貝殼細部揭密!啊!是磁磚呀!

既是歌劇院,喜好歌劇的我當然不願錯過在這個列為世界遺產的歌劇院內聆聽欣賞歌劇的機會。於是,早在出發前,就在歌劇院的網頁上先行預訂了位在二樓陽台的位置,準備聆聽威爾第史詩般的阿依達(Aida)。在歌劇院外有許多開放式的餐廳,妳可以選個靠海的沙發位置,和愛搶人食物的海鷗作伴,讓溫柔清涼的海風拂弄髮絲,在這裡靜靜地消磨一個下午,也是讓人感到悠閒愉快的事。

DSC02556
阿依達和歌劇院
DSC02548
聽歌劇前先喝點小酒享受餐點吧!

開放入場的時間一到,我就迫不及待地走到歌劇院內部,換上輕巧小禮服,到櫃台寄放笨重的腳架後,隨著慎重穿著的賓客們,一一入場。

在觀賞歌劇之前,還有一個小小的導覽講座,由導演親自給予阿依達這部歌劇從歷史背景,演員介紹等等精采的解說。聽完講座的我,從歌劇院的玻璃窗,望著絢麗的彩霞,想著今天的一晚將會沉浸在美妙委婉的音樂和扣人心弦的故事裡,不禁心情飛舞起來。 

阿依達歌劇在遙遠埃及的曼菲斯神殿裡開始,被迫扮成奴婢服侍埃及公主阿美尼亞(Amneris)的阿依達,原是和埃及敵對的國家伊索匹亞(Ethiopia)一國的公主,背負著國仇家恨的她,竟與敵國埃及的大將軍拉達美斯(Radamès) 相戀。想當然爾,整齣歌劇以阿依達和拉達美斯雙雙死亡的悲劇收場。

整齣歌劇雖然講的是兒女情長,但是結構氣勢磅礡,我坐在二樓的陽台上,望向小小的舞台,不管是合唱或是悠然的詠嘆調,演員們的表演都非常精彩,尤其是阿依達的時而溫柔時而悲愴的聲音,更讓我不禁要泫然落淚。但是,整部歌劇最讓人驚喜的還是歌劇中融入現代舞和前衛燈光布景的元素。整部阿依達在分不清古今的迷幻異國情調下,恰如其分的將威爾第的巨作,表演的恰到好處。

欣賞歌劇,不僅對於雪梨人,是件慎重的藝文社交活動。即便是身在紐西蘭的居民,也經常往返雪梨和紐西蘭之間,只為能在美聲的夜晚尋得與音樂相通的心靈感動。

DSC02518
歌劇院和雪梨大橋(麥奎爾夫人的椅子)
DSC02915
沒完沒了的歌劇院拍攝

只是,來到雪梨市中心的我,每日的生活還真的圍繞著拍攝歌劇院打轉。從雪梨大橋上拍攝,從皇家植物園裡拍攝,求好心切的我甚至到網路上找到了最佳拍攝歌劇院的地點,但是就算再怎麼琢磨技藝,還是無法準確捕捉那第一次讓歌劇院雪白的屋頂占滿了妳的視線,以及悠然的詠嘆迴盪在歌劇院內的感動。不過,我還是貢獻出,網路口耳相傳最佳拍攝歌劇院的地點囉!

  1. 皇家植物園的麥奎爾夫人的椅子 ( Mrs Macquarie’s Chair ):這裡是可以將雪梨歌劇院和雪梨大橋一起入鏡的最佳視角
  2. 環形碼頭 ( Circular Quay ) 的乘客大樓 ( Sydney Passengers Terminal ):主要是以歌劇院和整個雪梨港灣作為背景
  3. 從岩石區 (The Rocks) 的 Cumberland Street 上雪梨大橋東側:其實雪梨大橋上面的視野真的很寬廣啦!我這篇文章幾乎所有照片都是來自雪梨大橋呀!在此拍照的唯一的缺點是 – 呃,雪梨大橋照不到啦~  
  4. 從環形碼頭到曼麗海灘 (Manly Beach):這個部份就容我下一篇做介紹吧!
DSC02561
聽完歌劇都要快午夜啦!
DSC02922 旅遊資訊:

雪梨歌劇院

當地導覽: $24 AUD 30 min(我覺得參觀歌劇院最好的方式,就是買票觀賞一場秀啦!所以我並沒有參加導覽喔!)

左邊是雪梨大橋上(終於有不是歌劇院的照片啦!)。那天天氣真的是好的不得了!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