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tralia] 一個人和相機在南半球旅行 - 沿著大洋路

DSC02046
真面目出現啦! (Loch Ard Gorge)

旅遊蘭嶼的時候,就看了許多因為石頭模樣而獲得特殊名字的風景,本以為這是臺灣人附庸風雅的一種習慣,卻在前進大洋路時,發現在澳洲的洋人們也鍾愛此道。在大洋路上,最出名的景色應該就是被命名為十二門徒的十二門徒石,有著悲傷歷史的 Loch Ard Gorge 和據說長相神似的倫敦大橋。現在就來看看它們的長相,倒底像不像所命名的那樣呢?

English Version

12 門徒 (12 Apostles)

由南冰洋形成的嚴峻的天候條件,海水以及海風侵蝕石灰岩海岸而成的十二門徒石,高約四十五尺。在最初被稱為是”母豬帶小豬”,最後才在 1922 為了觀光理由被重新取名為十二門徒石。雖然個人覺得被稱為是母豬帶小豬顯然更有秀色可餐的感覺,但是如果我要跟朋友介紹大洋路出名的景色,有著殉道意味的十二門徒石似乎更勝一籌。試想像以下對話:

“我去了澳洲一個相當有名的地方,叫做母豬帶小豬…”
“你是去看了烤乳豬嗎 ?”

果然,氣勢馬上就弱了一截呀!

DSC02033
12 – 1 個存活的門徒們 (照片中間前方正是倒塌的六號門徒呀!)

但是十二門徒弱的不只是原來的名稱,更慘烈的是,名副其實的因為風浪的急速侵蝕,十二門徒石們各個弱不禁風地紛紛倒榻,目前只剩下八個石塊矗立在海岸邊。不過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根據海浪侵蝕海岸的速度,相信很快就會有新的石塊加入門徒的行列。

DSC02041
觀景台的另外一邊還有十二門徒石存活的幾位成員 (12 Apostles)
DSC02057
險峻的小海峽! (Loch Ard Gorge)
DSC02050
在 Loch Ard Gorge 旁邊的鐘乳石

Loch Ard Gorge

以在此地撞上紅嘴海燕島 (Muttobird Island) 的沈船 -Loch Ard 命名的峽谷,可說非常險峻。雖然沒有像鐵達尼號一撞撞出了史詩般的電影,卻也是五十四名旅客和船員與英格蘭的親朋好友死別的慘景。最後只有兩名生還者,一男一女都只是年僅十來出頭的花樣年華。

男的叫 Tom Pearce 是 Loch Ard 這艘船上的學徒,在事發之後,救了在一旁大聲呼救只有十七歲的 Eva Carmichael。而歷經船難而存活的兩人,對未來卻有不同面對災後的方式。Eva 在傷心的澳洲待了三個月後,無法面對失去親人的痛楚,決定回到歐洲。而 Tom 卻一生都是海的孩子,最終在多次出航中,葬身在另外一次船難裡,回到了海的懷抱。

倫敦大橋/拱門 (London Bride/Arch)

一樣也是因為侵蝕而成的石塊奇景,在中間那段尚未倒榻前,原本因為長得和倫敦大橋有些相似而因此命名。斷掉之後,就被改名為拱門了! 若拱門又要榻陷,是否就會變成了倫敦石柱或是倫敦踏腳石了呢?這樣總是改變的自然景觀,卻也不是人短短的一生經常可見。在變成踏腳石之前,就還是稱呼它拱門,然後企圖用像機捕捉還是拱門的它吧!

DSC02093
已經斷成兩半的倫敦大橋 (London Bridge)
DSC02098
大洋路的海岸線

在回程的途中,司機冒著被開單的危險,停在道路的一處彎角處,讓我們欣賞日落以及大洋路的海岸線。我望著彎曲險峻的海岸線,陽光灑落形成明暗的立體感,想起這一天居然被幸運的天氣眷顧著,原本早晨淅瀝嘩啦的下雨天到要見到這三處奇景時而轉晴,竟也感受到自然奇異恩惠的溫暖。

DSC02103
回家的路上

而我這一個人的旅程,也就像這樣,總是能在關鍵時候,停止下雨,就像我這前半生崎嶇的道路上,時而見到溫暖的陽光,而在心中充滿了感謝。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