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tchen Life] 下廚即生活 - 讀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圖片原出處: 博客來書局

空腹閱讀此書

記得無憂無慮的兒時時光裡,每到約莫下午五六點,家裡三個兄弟姊妹就會按耐不住,不時往狹小的廚房望去。廚房裡先是傳出油炸嗶嗶啵啵的聲音,接著就是濃郁的炸地瓜香味飄散 。 旋即在香味四溢,不到幾分鐘後一盤盤香脆的炸地瓜從廚房端出,我們爭先恐後的往盤內伸手,也顧不得燙,便將炸得酥軟的地瓜往嘴裡送。嘗在嘴裡是一分簡單的菜餚,暖在心裡是一分實在的感動。(又或肥在身上是一分甩不掉的脂肪…)

閱讀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兒-莊祖宜的”其實,大家都想做菜”,就像品嘗一道簡單樸實的佳餚。縱貫全書的不是珍貴難尋的食材,而是渲染著祖宜對下廚的認真熱情。從第一章,甩鍋子開始,拿著沉甸鍋子,反覆使力地熟練推、拉、扯三個動作的祖宜彷彿躍出紙面 。 想像中,鍋裡跳躍的豆子隨著祖宜的節奏,好似跳著華爾滋,澎恰恰,澎恰恰,推拉扯,澎恰恰。雖然從未見面,但那份要把下廚的基本功扎實的決心,卻讓我打從心裡佩服。接著,跟隨著毅力和決心十足的祖宜,我見識到了夢想的念力,拉近了祖宜和她心目中的偶像─西班牙分子廚藝的名廚費蘭阿德利亞的距離。文中除了透露和偶像近距離接觸的興奮外,更穿插了祖宜對飲食文化的觀察和批判 。 而這份來自以往人類學家的學術訓練,讓祖宜不僅坐而言,更起而行,用行動支持在地食材,保護瀕臨絕種的黑鮪魚 。  對於食這樣的事,不僅僅只是享受入口即化的美食在味蕾綻放芬芳,更是一種道德責任,值得我們這些在食物鏈上層的智慧人再三深思。身為消費者,我們除了有權要求入口的食材是衛生安全,更需要培養對食材來源的敏銳判斷力。而最簡單的事,莫過於堅持購買公平交易的咖啡豆(見延伸閱讀),或者將這樣的精神以此類推,跳脫進口食材的迷思,轉而拜訪當地市集的農民貨產才是。

除了對飲食文化的省思,”其實大家都想做菜”也不乏實用又不繁複的食譜。除了淺顯的步驟,再配上可口動人的成品照片,果真讓人食指大動,愈讀愈餓。食譜中更覺得驚喜的是,步驟之間有時夾著祖宜的小小註解,應該是幾番實驗之後的心得感想,有時以毫不起眼的括弧包圍起來,卻是構成菜餚色味俱全的武功秘技。當下,有種捧著哈利波特中混血王子的進階魔藥學課本的感覺(請原諒我的哈利波特高燒尚未退減),以及伴隨而來廚藝突飛猛進的錯覺。

現在的我,已經不是那個每到下午五六點,就引頸企盼等著炸地瓜出爐的小女孩。偶爾我也會在同樣狹小的廚房裡,照著食譜一步步的小顯身手。就像,祖宜在文中提到她之所以如此的熱愛下廚 :

“做菜的樂趣就在於它看到摸得到,聞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饋。看著蔥蒜辣椒劈劈啪啪的在油鍋裡彈跳釋放香氣,酒水注入沸騰瀰漫於空氣中,那種滿足感非常真切踏實。”

我也經常陶醉在組合變化食材的樂趣之中。在祖宜的感染下,下廚對我而言,彷彿是一種生活的實踐。是專注而又熱情,是活潑而有創造力,是分享也是種責任。

延伸閱讀:
一杯咖啡如何推動社會改變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