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ist] 有時無聲勝有聲 - 大藝術家

圖片來源 : The End of Cinema

對於現代大多數人的觀影經驗,音效和對話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緊張刺激的爆破場面不配上憾動耳膜的爆炸音效,我們似乎就少了身歷其境的真實感。等等,對我們而言,真的是這樣的嗎 ? 少了同步的對話以及引人入勝的音效,我們就無法感受電影所想傳達的感動了嗎 ? 顯然,電影”大藝術家” (The Artist) 的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Michel Hazanavicius),不這麼想。他為我們這些被懾人音效和動人對話養壞胃口的現代影迷,帶回電影最初及最簡單的感動 — 那也就是影像和故事本身。

大藝術家的劇情,其實並不創新 : 一位曾經風光一時的默劇巨星,提攜一位從臨時演員開始的小牌女明星,並和她墜入愛河。再經過重重的誤會和波折之後,兩人終究結為連理。這樣的劇情,在茱蒂迦蘭 (Judy Garland) 主演的星海浮沉錄 (A Star is Born) 便已經充分的講述。和星海浮沉錄不相同的,大藝術家的背景恰巧是,默劇沒落而有聲片盛行的時刻 ,也正好是金凱利 (Gene Kelly) 主演的經典歌舞片 ,萬花嬉春 (Singing in the Rain) 描述的轉變。因為第一部有著同步對話的有聲電影 ,爵士歌手 (The Jazz Singer) 的出現,許多習慣於舊式默片表演的影星,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希望能繼續在影壇發展,而出現了請人代為發聲的有趣劇情。而讓大藝術家變得如此獨特的是,影片裡的男主角George Valentin,對於電影的潮流預測錯誤 ,因為對自己的魅力太過自信,而對有聲片的興起嗤之以鼻。而當George Valentin 嘗試與整個有聲電影的潮流對抗 ,最後導致他家財散盡,而不得不選擇走入絕路。這樣的情節 ,與導演米歇爾阿威納維奇與現代潮流悖行,企圖帶回默片時代的簡單感動,有著相似的堅持。有趣的是,飾演大藝術家裡的男主角尚杜賈丹( Jean Dujardin ),有著神似金凱利和克拉克蓋博的燦爛笑容,更為這部電影添加了幾分經典老電影的風情。

圖片來源 : The End of Cinema

劇中 George Valentin,因愛而感化,最終擁抱有聲歌舞片; 而導演米歇爾,則因為選擇用有限資源呈現的懷舊藝術,而獲得奧斯卡五項大獎的肯定。對我而言,一位純粹熱愛電影的觀影者,一方面欣喜默片電影得到了新的聲音(註),也被電影裡豐富的視覺語言而深深感動。其中包括女主角,還是小牌演員時,到化妝間達謝男主角,趁著四下無人時,開始對著男主角的西裝外套,自導自演她的愛慕想像,除了讓人詼諧一笑,更讓人驚覺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 與其絮絮叨叨的苦訴自己的愛慕思念,這樣靠著一人一西裝充滿意像的表演,是只有在默片時代才會被著重使用的呀 ! 而即使,片中的角色們,各各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卻不礙流暢的劇情,彰顯角色鮮明的個性 : George Valentin 的自大,跋扈,高自尊和女主角 Peppy Miller 獨立,自信,不忘舊恩的挺力相助,彼此碰撞出了一部好電影必須的高戲劇張力。是誰說,一部好電影一定要有難忘的對白呢 ?

圖片來源 : The End of Cinema

在大藝術家最後一幕,與有聲歌舞片終於達成和平共存的 Geroge Valentin,和女主角 Peppy Miller 在東山再起的歌舞電影中跳著輕快踢踏舞。我邊看著邊回想我所喜愛的老電影們 ,尤其是萬花嬉春裡金凱利撐著雨傘在片場搭起的街景,因為愛情的滋潤,喜悅地又唱又跳。大藝術家給我的感動,就像是第一次看著萬花嬉春一般,我也不禁想要跟著節奏,翩翩起舞。而每個熱愛電影的人都懂得,大藝術家不只是一部僅僅向舊時代致敬的電影,而是寫給所有熱愛舊電影的人一封派對邀請函。在這個派對上,妳可以不再受聲音與對話限制,讓想像力馳騁,以及盡情的懷念。

註 : 本片不算純粹的默片,片中有兩處出現聲音 : 一是男主角潛意識對有聲電影的畏懼,而出現了除了他之外一個有聲的夢靨。另外一處,則是電影最後,男主角擁抱歌舞片時的演出。

Comments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